随想随记

记录1

生理、心理存在怎样的联系?
虽然笛卡尔声名卓著,但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,医学和新兴的神经科学领域内越来越多 的证据表明笛卡尔的二元论站不住脚。其中最有名的神经学案例是菲尼亚斯·盖奇 (Phineas Gage)的案例。盖奇在佛蒙特州的铁路建设部门当工头,一次用炸药清理一堆石 头,盖奇将炸药塞到一个洞中,没想到炸药提前爆炸了,他手中的铁夯像子弹般飞出来。这 根吓人的铁夯宽3厘米,长超过1米,重约6公斤。铁夯穿过盖奇的左脸颊,击碎脸部骨头, 再射穿左半脑前额叶,很可能毁坏了大部分的前脑(见图1),最后穿过头盖骨顶部,落在 25米开外的地上。盖奇被吓坏了,还流了一些血,但令人惊奇的是,他仍有意识。在开头几 分钟他还能讲话,甚至能自己行走,不用人扶着。在去医院的一段短距离路途中,他还能笔 直地坐着。盖奇后来康复得极好,除了一个特殊情况。 盖奇的医生约翰·哈洛(John Harlow)写了一份报告,影响很大。据报告称,盖奇在 事故发生之前是一个稳重、机灵、随和、有责任心、受人尊敬的人。然而事故发生后,他变 得不成熟,经常说脏话,傲慢无礼,反复无常,而且他总是制订很多计划却不能坚持完成。 简而言之,他的朋友都认为“他不再是原先的那个盖奇了”。社会上开始流传一种说法:人 的大脑受损会导致性格剧变,这种传言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精神冲击。虽然对这个案例的细节 仍存在相当大的争议,但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相继出现了几十个相似病例,都是脑损伤导致性 格或智力上的变化。科学使这座概念化的“巨轮”慢慢调转方向,开始接受另一种观点,即 思想只是大脑活动的结果。

哈洛医生所画示意图。一根铁夯穿过菲尼亚斯.盖奇的头盖骨和大脑

记录2

论实质
也可以说:专注用心、这个人太浮躁另一个人沉得下心、致虚极守静笃、心静为天下正等等等等。学习一会累了、掏出手机看一看视频,再回过神来看看书,这样通常是学不好的,通常学不到精髓、哪怕这个人看起来非常用功,那么问题在哪里呢?

说的更琐碎一些:孩子做事通常容易专注;刚入职的人工作通常更有诚意、一段时间后,可能边玩手机边工作,敷衍了事;刚做饭的家庭主妇会全心投入到做饭过程中,一旦掌握了技能,可能十年下来做饭还是一般般的味道。

一个道理讲得再深入,对方也可能会不接受,相处岂是只有道理?科学让人见识到了科技的力量,但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作家、画家、音乐家往往不乏生活的智慧、并且与科学家相比具有别样的温润气质,生活岂是只有科学的逻辑?当我在分析海水成分的时候:水、各种生物、各种微量元素或者更进一步细分的时候,我可能失去了对海水美的把握,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会吧:静静地坐在那,好像大海与自己是一个整体,沉浸在那样的美好里,而当利用逻辑去分析大海的时候,对立就产生了,我与大海成了两个分离的个体,越分析可能越枯燥,大海失去了生命力、我也变得索然无味、死气沉沉。有没有这样的夜晚,走在开阔的地方,抬头时一轮明月耀天心,没有逻辑分析、没有别人的告诫,内心洋溢着这样的感觉:今晚月色真美。有时候与一个人的交往,会不会也是这样呢?

面对一些考试、面试、见面会、或是相亲(还记得我当时紧张得满头大汗,那是在众宜海鲜的二楼,美好的记忆),我会有轻微的紧张,但轻微的紧张通常有助于自己的发挥;去一座深山,危机重重,自己每一步都走得非常专注;相比看书,自己写文字通常更容易进入专注的状态;走在薄薄的冰面上,这个人通常非常专注;走在陡峭的悬崖边,这个人通常非常专注;高空走钢丝的人,通常很专注;一个人在作画的时候,通常容易专注;现实中与别人下棋,通常容易专注……看到了吗?一旦进入专注用心的状态,这种感性与理性就被打破了,这个时候,我绘画则与绘画融为一个整体、我走悬崖则与悬崖融为一个整体,这个时候没有主体、也没有客体,没有来自主体的感性认识,也没有来自对客体的理性分析,所有这一切成了一个整体。我感受着当下的存在、当下的力量。

流浪汉一定比富二代痛苦吗?可能这个流浪汉每天的生活是新鲜的, 他常常进入到专注用心的状态里,对他来说,生活每天都是活泼泼的、新鲜而有生命力的;观察一下就会发现,城市的人都是急匆匆的,堵车的时候更是显得急躁,他们很多时候人在这个地方,心思在其他地方。比如:开车只是希望快点到单位,路上不重要。这个细说起来,有太多太多相通的地方,但基本都是:人在这里,心意在别的地方,ta是分离的,进不到这样专注用心的状态里,这个人身上哪怕有各样的才华、各样的幽默,我可不可以这么说:ta是没有多少生命力的。这一点自己问问自己的内心,通常都有一个答案在那里。当心思不静的时候,

但仅仅分析是不够的,这里引申出两个问题:
问题1:如何更好地意识到,此刻的自己心思散乱了?
这一点自己平日注意与别人请教交流,并留心自己的经历。目前尚无定论。例如:自己写字自己潦草或者格式混乱,这个时候通常心是不清净的,像中医的望闻问切,心思散乱也会有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,自己留心收集

问题2:如何进入到当下?或者说如何静下心来? 这一点我至今没有能力去驾驭它,但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:如何离开这种精心的状态?概括来说: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。浮躁通常有一个共性:快。 生活中尽量慢下来虽然不绝对,但通常会更好一些。 另外,虽然没有得到静心的窍门,但仍然可以观察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静心的经历:

  • 写日记通常容易进入这样的状态;
  • 画画通常容易进入这样的状态;
  • 在薄薄的冰面或者悬崖峭壁或者墙头行走,容易进入这样的状态;
  • 现实中与别人下棋,容易进入这样的状态;
  • 进入陌生的大山里,每走一步,都容易进入这样的状态,那座山:没有明显的山路,可能有马蜂窝、蟒蛇、或是其他毒虫;
  • 自己闭着眼走路,可能撞墙或者撞树等等,每走一步也容易进入这样的状态;
  • 钓鱼也如此。 经常钓鱼的人,应该更容易进入这样静心的状态
  • 等等等等

希望可以与经常进入这种状态的人,交流请教,不要担心没有理性做指导,靠得住吗?仅仅从技术角度,看看那些大牛是多么用心就好了,他们不是强迫自己、你也可以说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乐趣,但专注用心里就会有乐趣。

记录3

谈谈偶像崇拜
艾比克泰德:如果你想出类拔萃,如果你想智力过人,就应明确你渴望成为哪种人。如果你有日记本,写下你想力求成为谁,这样你就可以参考这个心目中的形象,准确描述你想有的行为举止,这样你就可以在你独处或与他人在一起时坚持这样做。
艾比克泰德:有效提高品行的最好方法之一是找值得效仿的模范人物效仿。如果你有幸与重要人物会晤,不要紧张。援引你最钦佩的人的品行作为自己的行为依据,并效仿他们的举止言行。这样做并非弄虚作假。在我们心灵深入都有高尚的种子与生俱来,要使之发芽开花,还需要一个心目中的形象并以之为中心。
考虑到人有从众心理重视眼前的倾向,与伟人哪怕是已故的伟人做朋友,是相当明智的。

文章标题:随想随记

本文作者:Nobleding

发布时间:2018-08-18, 10:35:45

最后更新:2018-08-18, 11:40:34

原始链接:https://nobleding.github.io/2018/08/18/待拆解/

版权声明: "署名-非商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"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。

目录
×

喜欢就点赞,疼爱就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