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02

  1. 习惯一:主动积极
    1. 被动与主动
    2. 关注圈与影响圈的概念
    3. 关注圈与影响圈的显著特征
    4. 关于影响圈的思考
    5. 作者的建议

习惯一:主动积极

被动与主动

决定论的说法较为盛行,概括来讲可以分为三大类:

  • 基因决定论:认为人的性情是祖先遗传而来。你的脾气不好,那是因为祖父母就是如此,借着基音沿袭到你身上
  • 心理决定论:强调你的个性是父母种下的因。父母的教养方式与童年的经验,造就了今日的你。你从不敢强出头,因为从小爸妈告诫不可如此。你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,因为忘不了小时候表现欠佳所受到的排斥与心理伤害,以及被拿来与别人比较的感受
  • 环境决定论: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性情。周遭的人与事,例如老板、配偶、子女,或者经济状况、国家政策,都可能是影响因素。

这几种理论都与巴甫洛夫与狗的实验相似,理论基础是:遭受刺激后的反应,受制于刺激物本身。

被动模型

联系到之前看过的几段文字:

摘自《穷查理宝典》
  我本人是个传记书迷。我觉得你要是想让人们认识有用的伟大概念,最好是将这些概念和提出它们的伟人的生活和个性联系起来。我想你要是能够和亚当.斯密交朋友,那你的经济学肯定可以学得更好。和“已逝的伟人”交朋友,这听起来很好玩,但如果你确实在生活中和已逝的伟人成为朋友,那么我认为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,得到更好的教育。这种方法比简单地给出一些基本概念好得多。

摘自《曾国藩家书》
  然兄最好苦思,又得诸益友相质证,于读书之道,有必不可易者数端,穷经必专一经,不可泛骛。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,考据名物为 末,读至有一耐字诀,一句不通,不看下句,今日不通,明日再读,今年不通,明年再 读,此所谓耐也。读史之法,莫妙于设身处地,每看一处,如我便与当时之人,酬酢笑 语于其间。不必人人皆能记也。但记一人,则恍如接其人,不必事事皆能记也。但记一 事,则恍如亲其事,经以穷理,史以考事,舍此二者。更别无学矣。

摘自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
 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,都可以被剥夺,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——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——不能被剥夺。

这些思想表达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型:

主动模型
  • 要不要对未来有规划?
  • 反省与自我批评有何不同?
  • 圈子比个人的努力更重要,这句话正确吗?
  • 如何看待牛顿第一定律和逃命模型?
  • 如何看待感性、理性以及感情用事?
  • 如何理解安利公司创始人理查.狄维士说的Choose optimism
  • 如何理解稻盛和夫说的自省

这一章节让我有非常多的话想说,好像到了那么一个点,作者的文字让我许多的困惑都一一解开。

关注圈与影响圈的概念

这里要介绍两个概念:关注圈以及影响圈

  • 关注圈:每个人都有一些关注的问题,包括健康、子女、事业、经济状况或是世界局势,这些都可归入关注圈
  • 影响圈:把个人可以掌握的圈起来,就形成影响圈
主动、被动的区别

至少有两个因素让人们的精力更多集中在关注圈而非影响圈

  • 牛顿第一定律:影响圈需要自己花费精力去改变,而关注圈则轻松得多
  • 逃命模型:影响圈是与己有关的,否定/剖析自己都会让自己不舒服,人们通常希望自己置身事外

例如别人打我电话,让我查一个文件:大部分人会选择我在忙,没时间/我没在单位,这就是由于逃命模型而没有选择影响圈,一些人会:查到后反馈给你。 还有一些人会:查到并反馈,然后描述一番查这个资料是如何如何不容易,就像一些人赠送礼物会描述这个东西如何如何贵重。这种在我看来就是既有影响圈(查阅并解决问题),又有关注圈(借助自夸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,虽然经常事与愿违),这也说明两个圈子并非互斥。

这两个圈子也并非固定不变,例如我考虑以后要移民,那么关系国际局势就是我的影响圈,而这一点对大多数农村老大爷可能仅仅是关注圈着眼于影响圈,将会扩大影响圈,着眼于关注圈,将会扩大关注圈

关注圈与影响圈的显著特征

个人认为关注圈至少有三个显著特征:

  • 感情用事:沉陷于某种情绪而难以摆脱:悲伤、愤怒、兴奋等等,越是悲伤越是听悲伤的歌曲、越是苦闷越是看苦闷的电影,这种可能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:一哭二闹三憋闷,家长、亲戚便来关心,久而久之这就成了 巴甫洛夫与狗 的实验,它创造了一种舒服的环境,拿我来说,如果我没有体会错的话:我高兴的时候很少会再做更多高兴的事,而伤心的时候会做更多伤心的事,但这种想法不但错误,而且正式问题的根源
  • 认为——外界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:如果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,我就了无牵挂、如果我的老板能聪明一些、如果我的邻居能见识广博一些、如果我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、如果我更有耐心、如果我更体贴……如果是精力集中在影响圈呢?应该先变化个人气质,做个更充实、更勤奋、更有创意、更能合作的人,然后再去影响环境
  • 几乎不从过往经历中吸取教训:古话说吃一堑,长一智,但由于逃命模型与牛顿第一定律的作用,大部分人本着事情已经过去了,不提也罢的观念,不去复盘自己失败的原因,即使自省也不过是自我批评,更别说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,如果别人的病痛都不能让自己从中反思一些教训,那么这个影响圈实在算不上影响圈,既不,更无从谈及习之,那么即使自己的经历,充其量也不过是关注圈而已。
关于影响圈的思考

如何运用影响圈呢?零散列出自己想到的几点:

  • 扩展生命的维度:将更多的事物与自身建立起联系,简单的方式是学习自然科学以及历史
  • 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:可以通过读小说、历史,将自己带入情境之中,思考自己面对这样的事,该如何处理;观察他人以及自己失败的例子,复盘其中的教训:李xx为何不到40岁身体已经并入膏肓?自己为什么很难与别人有深入的交谈?张大哥的公众号不到一年为什么做的这么有声有色?等等等等
  • 领导自己而不是管理自己:是领导做正确的事,而管理是正确地做事。可以通过冥想、未来的自己给现在的自己对话或写信、想象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各种细节,以前自己觉得这么做愚不可及,不清楚未来怎么想,目前认为这些举措重要至极,这是因果法则的妙用。
作者的建议
  • 让我们再回到影响范围上,这个范围所环绕的核心是许诺与实践诺言。对自己、对别人有所承诺,并且从不食言,是个人成长的真义
  • 我建议各位利用三十天的时间,身体力行集中精力在影响圈,在这三十天内,全力专注于影响范围的事务,许下承诺并兑现。作照亮他人的蜡烛,而非论断对错的法官;以身作则,不要只顾批评;解决问题,而非制造问题。

文章标题: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02

本文作者:Nobleding

发布时间:2017-07-18, 20:04:44

最后更新:2017-07-18, 22:04:07

原始链接:https://nobleding.github.io/2017/07/18/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02/

版权声明: "署名-非商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"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。

目录
×

喜欢就点赞,疼爱就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