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自控力》01

  1. 第一章:我要做,我不要,我想要
    1. 基本概念
    2. 神经学原理
    3. 两个自我导致的问题
    4. 其他

第一章:我要做,我不要,我想要

基本概念

首先介绍一下基本概念:

  • 我要做:很多想拖延到明天/下辈子的事情,需要学着“说要”;
  • 我不要:对很多人来讲,最大的考验莫过于抵制诱惑,“说不”是意志力的一部分;
  • 我想要:“我要做”和“我不要”是自控的两种表现,但它们不是意志力的全部。要想在需要“说不”时“说不”,在需要“说好”是“说好”,还需要借助第三种力量:牢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
个人理解:之所以会提出这几个基本概念,在于三个支撑点:1)猴子习惯模型(过去的影响):例如人遇到危险的第一反应是尽全力第一时间摆脱它,这种意识对于溺水者反而是灾难性的,例如牛顿、爱因斯坦相对论、量子学说,在拥有更高级认知模型之前,人们总会试着去解释世界,不论合理与否这些都成了根深蒂固的模型,它像是与生俱来的习惯,决定着人们的行为;2)牛顿第一定律+以人为本是社会(当下的影响),大部分人希望不出力就发大财,想着天上掉馅饼; 3)(未来的影响)。
1)2)影响了我要做、我不做的行为,3)影响了我想做的行为。
拿睡觉举例子:晚上睡觉、白天休息,是过去的影响; 早晨赖床,是当下的影响; 又有一个声音让自己快点起来,则是未来的影响,因为它希望起来为长远的自己作准备,而不是选择当下无所事事、乐哉悠哉。

意志力就是驾驭“我要做”、“我不要”和“我想要”这三种力量。

神经学原理

前额皮质层并不是一团灰质,而是分成了三个区域:

人脑中的意志力
  • 我要做 :位于前额皮质层的左侧,它能帮助你处理枯燥、困难或充满压力的工作;
  • 我不要:位于前额皮质层的右侧,它能克制你一时的冲动,比如你开车时没有看短信,而是盯着前方的路面,就是该区域的功劳;
  • 我想要:位于前额皮质层中间靠下的位置。它会记录你的目标和欲望,决定你“想要什么”。这个区域的细胞活动越剧烈,你采取行动和拒绝诱惑的能力就越强。(个人觉得这一块,就像是:心灵的自由。它可以非常孤立,也可以由大脑创造无限的关联。
两个自我导致的问题

人们发现意志力不起作用的时候,比如花了太多钱、吃了太多东西、浪费了太多时间、发 了太大脾气的时候,总会怀疑自己“有没有大脑”。抵制诱惑是有可能办到的,但这不能意味着 我们就一定能办到。我们或许今天就能做完明天的事,但在多半情况下,我们会把事情拖到明 天再做。这的确让人很崩溃!不过,我们要感谢人类的进化。在进化过程中,大脑没有因为扩 大而发生剧变。进化,更多的是锦上添花。当人们需要新技能时,大脑原始的功能并没有被新 功能取代。在原有的冲动系统和本能系统之上,我们进化出了自控系统。 也就是说,进化保留了曾为我们效劳的本能,即使那些本能如今会给我们带来麻烦。不过 好处在于,我们如今有了解决麻烦的能力。比如说,最美味的食物也是最能让人发胖的食物。 过去食物短缺的时候,多余的身体脂肪能救人一命,爱吃甜食能让人活下去。但进入现代社会 后,到处都是快餐、垃圾食品和各种各样能吃的东西,超重有害身体健康,爱吃甜食不再能救 人一命。只有拒绝食物的诱惑,你才可能长命百岁。但是,由于我们的祖先曾得益于甜食,我们仍然保持嗜甜的本能。幸亏,自控系统能让我们离糖果罐远远的。即使当我们头脑发热的时 候,我们也能克制冲动。

随手记:很多身体的应激反应、下意识的行为,并不就是最优的状态,它们需要与实际需求/环境相结合,例如:
1)人一紧张就容易心跳加速,如果对面是一只老虎,那么此刻不多想撒腿就跑可能是对的;但如果此刻是溺水,心跳加速反而比不上匀速呼吸,因为后者可以帮助我们憋气更久,获得更大的生存概率,事实上如果在水里呼吸,成人一次吸进去的水量接近4L,而一次性水中1.5L的水量就足以致命;
2)在空气稀薄的地方,人的毛细血管容易破裂,导致液体溢出,常见的就是肺水肿、脑水肿,例如脑水肿的情况下,大脑的供氧严重不足,此刻胃部的功能会停掉以便给大脑更多的氧气,但如果不了解这一点,可能会选择进食,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缺乏对这些概念的基本认识,更不知道作为这种生物也有其耐受力,世界潜水冠军在水底一次性的时间也不过12min左右,而其实在快要窒息的情况下,也应该慢慢浮出水面,否则非常容易昏厥,这在水里也是致命的;以前的人类没有热气球、飞机等等,可能连珠峰的顶部都没有攀登过,事实上以前的人交通工具有限,活动区间都不会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很大变化,他们没有进化出这样的能力,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样一些能力;
3)一些宇航员需要接受特殊的训练,他们的加速度训练需要达到9G的水平。正常人承受范围在4G左右,研究人员发现:需要判断的大脑此时是起关键作用的,为了避免人员出现意识模糊,他们设计了防护服,就是通过挤压腹部、腿部,让血液尽可能通过上半身,而帮助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,通常一个承受4G加速度的普通人员,在穿上防护服之后可以承受的加速度是7G左右。瑜伽术中有盘腿的动作,在我看来也是用双脚压住大腿的动脉,以便为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。如果瑜伽术是有效的,那么他并不是大众自然知晓的,这也反映了自以为、下意识的行为是不够的,哲学课本上有句话表达的形象一些感觉到了的东西,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;只有理解了的东西,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。再比如在国际空间站工作,人们是在完全失重的状态,这个时候骨骼就失去了其支撑的作用,骨骼中的钙质大量流失,如果这些人不刻意去锻炼,回到地球之后很容易发生骨折,而且由于没有重力的作用,心脏收缩的幅度变小,心脏的机能也会下降;再比如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/记忆一些东西的时候,大脑的神经元都是在改变,人老了有脑萎缩、而静坐有助于大脑前额皮质层灰质的生长。写到这里自己有了两个思路:1)如果说失重让钙质流失更严重,因为骨骼不再需要高密度来实现支撑,那么现实中——增加负重可以让骨骼变得更结识,这也证明了健身的有效性;2)如果盘腿、防护服等作用是为大脑提供更多的氧气,让它保持清醒,当我们意识烦乱的时候/希望大脑糊涂的时候/头脑思绪纷杂的时候,我们可以减少对大脑的供氧——例如爬到山顶去待几天,或者哪怕仅仅是捏着鼻子闭气,也能让此刻头脑运转失灵。这样一来,也解释了为什么深呼吸可以帮助大脑平静,因为供氧增加,大脑更多的是有意识的行为,而不是本能的冲动。

回顾一下那个五个猴子的有趣故事:

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,上头有一串香蕉,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。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,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,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。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,当然,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。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,发现莫不如此。 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:不要去拿香蕉,以避免被水喷到。

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,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。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,马上想要去拿。结果,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。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,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,A尝试了几次,虽被打的满头包,依然没有拿到香蕉。当然,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。

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,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。这猴子B看到香蕉,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。当然,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,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。 特别的是,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(老兵欺负新兵,或是媳妇熬成婆)。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,只好作罢。

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,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,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。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,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。
  
在取笑猴子愚蠢的同时,又有多少人觉得:聪明/愚蠢,仅仅是天赋。或者说觉得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,而不是后天培养的结果。比如婚姻中的犯六冲,很多人怕这个,怕了一辈子也搞不清缘由:是因为天干地支里有的隔六年犯冲,而不是只要差6岁就犯冲啊!原因忘记了,只记住了形式。例如今天的相面、看手相等等,行住坐卧确实可以去考量一个人,但不明就里就相信,岂不是跟猴子一样糊涂?明白的人离开了,留下了形式,后面的人傻傻地抱着教条不放。富贵纹的一个说法是:以前读书人十年寒窗,经常坐着,肺不好,在手上的表现就是有一条纹路,而古代富贵人都从读书人做起,因此成了富贵纹,现在孩子整天上网吹空调、也是常坐啊,再叫富贵纹还合适吗?

回顾一下博弈论导读一文中的五个结论:

  • 人往往都是自私的
  • 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出发,个体都希望利益最大化,通常会选择优势策略
  • 理性玩家做出的理性选择可能导致坏的结果
  • 采取行动之前,最好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
  • 学会换位思考,站在对手角度去分析问题


    其实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例子:
    1)现在各种单车出现,与出租车并存,就是一种博弈,我们当然希望:出租车不要减少、共享单车多多益善,但鱼和熊掌往往不可兼得,之前的滴滴打车就是一个例子,一种不现实的局面就是:私家车逐渐增多,同时出租车也不减少;
    2)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,也是一种博弈。这一点听着好像有些矛盾,但对于此刻的自己,它就是存在这样的局面:例如如果想保持房屋整洁(自己动手),通常一周需要打扫一次,而今天的自己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,他会选择最轻松的方式——不打扫;明天的自己也如此……一周过去了,大家都如此。

还是之前提到的那个问题:人们内心更希望是这样的——个人利益最大化、同时集体利益最大化,鱼和熊掌兼得(类似数学中的优化,例如z = (x-1)y+x^2y,最小化z往往不等价于最小化x^2y)。但如果能够意识到:理性玩家的理性选择可能导致坏的结果,就不至于徒增烦恼,而是会选择在采取行动之前,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。放在《自控力》这本书来讲,就是:当我不要、我要做 不能平衡的时候,我想要 起到了调节作用.

有些神经学家甚至认为,我们只有一个大脑,但我们有两个想法。或者说,我们的脑袋里 有两个自我。一个自我任意妄为、及时行乐,另一个自我则克服冲动、深谋远虑(见图1-2)。我们总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,有时觉得自己想减肥,有时觉得自己想吃饼干。因此, 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意志力的挑战——你一方面想要这个,一方面想要那个。当下的你想要这 个,但如果不要的话,你未来的生活会更好。两个自我发生分歧的时候,总会有一方击败另一 方。决定放弃的一方并没有做错,只是双方觉得重要的东西不同而已。(个人觉得:这两个自己,也可以借助博弈论来理解。

两种想法
其他
  • 注意力分散的人更容易向诱惑屈服
  • 只要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,就有可能停下来
  • 在意志力挑战中获胜的关键,在于学会利用原始本能,而不是反抗这些本能
  • 在过去10年里,神经学家发现,人脑像一个求知欲很强的学生,对经验有着超乎大家想象的反应。如果你每天都让大脑学数学,它就会越来越擅长数学。如果你让它忧虑,它就会越来越忧虑。如果你让它专注,它就会越来越专注。

文章标题:《自控力》01

本文作者:Nobleding

发布时间:2017-06-20, 19:11:48

最后更新:2017-08-13, 21:31:36

原始链接:https://nobleding.github.io/2017/06/20/《自控力》01/

版权声明: "署名-非商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"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。

目录
×

喜欢就点赞,疼爱就打赏